权力放下去 人才活力来
热点关注 2019-03-13 1453次

日前,BBC公布了“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”荣耀榜单,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位列28位候选人之中,比肩爱因斯坦、居里夫人等先驱。被称为“三无”人员的屠呦呦,在获得诺奖之前一直“默默无闻”,没有博士学位,没有留学背景,也没有院士头衔,个中缘由引人深思。

在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看来,这和人才评价中存在的“四唯”导向不无关系。多年来,职称晋升看论文,申报项目看职称,以头衔、奖项论人才,困扰着广大专业技术人员,不少教师、医生、工程师都曾因论文、学历等门槛被拦在晋升门外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,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方向,强调突出品德、能力、业绩导向,克服“唯学历、唯资历、唯论文”倾向。2018年以来,中央密集出台政策文件,向阻碍人才发展的沉疴亮剑。科技部、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清理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专项行动,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变革推动形成更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。

改革红利和效益正在释放,需要一番静待花开的定力。“人才工作者要打破惯性思维,深刻领会中央精神,加快推出适应于各个岗位职责要求的评价机制。”余兴安说。

那么,在新时期如何开展人才评价呢?余兴安认为,“人才评价不是简要地为了给某人的能力定一个高低、做一个结论,而是为了岗位职责、事业发展找到合适的承担者,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用为本。谁在直接使用人才呢?是用人单位;谁最了解对人才的需求呢?是用人单位;谁需要对人才进行评价呢?是用人单位为了用人。所以,实质上讲,人才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所做的工作,是用人制度中的一个前置性环节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,向用人主体放权,为人才松绑。在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中,要认真领会这一精神。”

余兴安进一步阐述:“向用人主体放权,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用什么人的问题上,只是由单位领导说了算。在全面考察使用对象的政治立场、品格操行、能力素质、工作业绩的基础上,管理干部的使用还要听一听群众的意见,专业人员的使用就要多听一听同行专家的意见,特别是专业细分领域的所谓‘小同行’意见。”

2016年,深圳率先在全国实现社会化职称评定职能全部向行业组织转移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评出专业化水平更高的人才队伍。2016年以来,北京出台新政,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,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,扩大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适用范围,推动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国有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,一批符合重点产业需求的人才助力新时期首都建设。

安吉人才网 切换至电脑版
//人才联盟 //统计代码